6月19日,也就是第54屆巴黎航展開幕首日,商業航空史上訂購飛機數量最多的一筆訂單誕生了——印度低成本航空公司靛藍航空與空客簽訂了500架A320系列窄體客機確認訂單。
航展第二天,印度航空公司又宣布了一份470架飛機的“超級訂單”,這筆確認訂單既包括空客飛機,又有波音飛機,機型涵蓋窄體客機到超大型寬體客機。
當這2筆超級大單沖上行業熱門頭條、給巴黎航展討了個“好彩頭”的同時,也反映出全球航空運輸業“熱”了起來,基本走出了此前疫情的影響,航空旅行市場呈強勁復蘇之勢。
當然,除了印度這兩家航司的超級大單外,波音和空客還陸續收到來自其他航司、飛機租賃公司的訂單,包括兩位數和個位數“積少成多”式的下單。
同樣,巴航工業、ATR、德哈維蘭等飛機制造商也在航展上忙不迭地發布著簽單好消息。比如,巴航工業與蘭州航產簽訂了20架E系列貨機改裝服務,后者因此成為E系列貨機的中國啟動用戶;而加拿大德哈維蘭則重啟經典機型DHC-6“雙水獺”生產,并收獲了用戶下單。
訂單量背后的行業大趨勢
多日來巴黎航展不斷增加的訂單量,既反映著當下航空業的強勁復蘇之勢,也預示著未來極大的增量空間。
近期,波音和空客兩家各自發布了未來20年航空業的預測報告。對于未來20年行業增加新機的數量,雖然兩方在一些具體數字上有差異,但都以4萬架新機作為起步。其中,窄體客機更是新增機隊的重點,能夠滿足航司機隊擴容、以更省油的機型來替換老舊客機的需求。
此外,報告中尤為關鍵的一個“預言”是,大部分新機訂單將集中在中國和亞洲地區。
這則 “預言”在本屆巴黎航展上,既體現在印度航司的2份超級訂單上,也體系在訂單簽約后的發布會上,空客CEO繞不開的中國話題:“天津總裝線”“每5架空客飛機就有1架交付給中國”。
而對報告中另一個“預言”:中東地區將是寬體機未來最大的市場,本屆巴黎航展上的一個側面體現則當數靜展區那架沙特初創航司利雅得航空涂裝的波音787-9——利雅得航空宣布訂購39架787,并再次聲明了“擴張計劃”,即在21世紀20年代末將把航線拓展到全球100個目的地。
無可替代的航展,絕佳的“窗口”
這些訂單顯然并不是航司高管們在航展現場的“沖動消費”,而是來自展前半年甚至多年的談判“交鋒”,直等到聚光燈最密集的航展現場,雙方高調宣布,主賓皆歡,不論是“上頭條”還是博“美名”,對后續的資本運作和租賃業務開展等都大有裨益。
這凸顯了一場國際航展的多面屬性:既是航空技術、航空產品的國際化展示平臺,也是這個信息爆炸時代里絕佳的信息發布“窗口”。
正是通過這個“窗口”,我們看到了一次次握手——或達成合作或新機簽單,或是伙伴間在線下重逢、共話未來。
總體來說,本屆巴黎航展上并沒有稱得上“重磅”“全新”“劃時代”的航空產品和新技術發布,基本都是熟悉的面孔、經典型號。
在軍機方面也是如此,比如,作為歐洲“頭牌”軍機項目,FCAS在本屆巴黎航展上并沒有什么水花。
而面對可預見的“未來”,當前航空業日益凸顯的未來趨勢當數“凈零排放”“綠色航空”與eVTOL的加速起飛等。雖說這些行業話題的熱度早已不局限于這一周的航展期間,但在這個“窗口期”我們看到了更多新技術相關消息的密集發布,各方相關廠商的集體發聲。
當然,集體發聲會有好消息,也會有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困難與挑戰。比如老生常談的當前航空制造業的供應鏈依舊緊張、零部件短缺、人員短缺、原材料成本上漲等等問題,也有未來“凈零排放”“綠色航空”之路上的第一關,以SAF(可持續航空燃料)作為折中性替代方案來逐步取代傳統化石燃料。
前路多曲折,但已在路上
此前,國際民航組織(ICAO)發布了國際航空業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其中,最大的挑戰在于當前航空業產生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3%,這注定了航空業是脫碳最困難的行業之一。
近期,通用電氣(GE)對航空業高管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三分之一的高管對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持懷疑態度。
同時,有數據顯示當前SAF在航空燃料中的使用占比僅0.1%,與傳統航空燃油相比,SAF產生的碳排放量可減少80%,但成本卻高出3到5倍。盡管如此,在承諾的既定目標面前,在諸多相關新政策規則逐步落地后,SAF、“脫碳”是未來航空業的必然之路。
比如歐洲航司法-荷航集團就宣布在SAF使用方面已處于領先地位目標,已經購買了全球17%的SAF,目標在2030年SAF使用率達到10%;而在航展開幕前夕的巴黎航空論壇上,空客宣布要在本世紀30年代中期以“相對傳統”的設計來取代A320neo系列,同時推出氫動力飛機。
其中,A320neo系列很可能來自目前空客的“明日之翼”“超性能翼”等概念與航展上發動機廠商展出的開放式轉子、超扇等新一代發動機技術的結合,屆時新機將比目前的機型燃油消耗降低25%~30%,并且能夠100%使用SAF飛行;而氫動力飛機就是空客ZEROe氫動力飛機的概念落地——不論是以氫為燃料的發動機還是氫燃料電池。
在SAF話題之外,雖然本屆巴黎航展上也有著“愛麗絲”、ERA等電動飛機收獲意向性訂單,以及如5座混動飛機Cassio 330首次亮相等“好消息”的發布,但這些消息的分量尚稱不上已經匯聚為電動航空大發展之“勢”。
單純從技術上看,這些型號和消息目前也尚無法擔負起“綠色航空”的重任。
與這一領域情況類似的,還有超聲速領域。此前該領域諸多新創企業已經漸入沉寂,勉強撐到現在的Boom公司則在航展上公布了旗下“序曲”超聲速公務機的研制進度,目標依舊是要在2029年投入運營。
這大體就是當下行業在“凈零排放”“綠色航空”發展上的縮影:正確方向與路線已初步繪就,但向著“凈零”“綠色”轉型的前路注定是漫長、曲折又坎坷的。
可喜的是我們通過航展這一“窗口”已經看到了業界廠商已經出發……
eVTOL廠商的堅定與信心
而同樣作為新興航空技術的代表,也是“凈零”“綠色”轉型代表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在本屆巴黎航展上更是來了一次集體亮相,讓這些eVTOL廠商們也更添幾分堅定與信心,并大膽預言、暢想著即將到來的完成認證、投入運營。
但同時,他們對前路也有著相對理性的認識:安全、認證、定價和消費者接受度度,這四項是廠商需要一一解決的關鍵問題,也是eVTOL黃金時代到來之前廠商們必須要應對的棘手、耗時且昂貴的挑戰——這便是巴黎航展期間eVTOL論壇小組討論中廠商們達成的共識。
早日獲得適航認證,早日投入運營是每個eVTOL廠商的夢想。在eVTOL這場航空新技術“馬拉松”中,目前尚且處于“嬰兒爬行”階段,但“懷疑論者已經沉默”。因此,此次eVTOL廠商們在巴黎航展上所展現的“自信”姿態就尤為重要。
這些姿態既包括Volocopter公司的VoloCity在開展首日的動態飛行表演,也有該公司一再言明的“沖刺第一”——VoloCity將在明年第二季度獲得歐洲認證并投入運營,以及同步推進的在巴黎建設更多垂直起降場的計劃,邁出城市空中交通領域的“一大步”。
同樣,德國eVTOL廠商“百合”也是“自信”將于2025年獲得型號認證。
除了都志在早日完成取證,這些eVTOL廠商在運營目標上也出奇的一致:這便是歐洲企業正緊盯的、近在眼前的巴黎夏季奧運會。
美國的eVTOL企業如Wisk、Archer等則將目標定在了5年后的洛杉磯夏季奧運會,同業們都在描繪著成百上千架eVTOL搭建起的空中交通網絡服務奧運會的場景。對這些eVTOL機型的投資已達數十億美元,這項技術是真實的、有效的,很快就會向公眾提供出行服務。
跨越行業、領域和地域的合作
不論是向著“凈零”“綠色”之路一步步進發,亦或者是在eVTOL上即將完成的一次創新與飛躍,航空業的發展之路中一定都少不了業界永恒的話題——攜手合作。
在巴黎航展上的一次次握手合作中,我們注意到了這兩個尤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空客宣布與意法半導體就飛機電氣化展開合作,以支持混合動力和全電動飛機技術的開發。
利用意法半導體在汽車和工業應用電力電子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以及我們在飛機和垂直起降電氣化方面的積累,將幫助我們加快ZEROe路線圖和eVTOL所需的顛覆性技術的開發。
空客首席技術官的這番話,一則是體現作為行業巨頭的空客對電動、eVTOL等新興航空技術的持續加注,更凸顯了在尋求航空技術新突破新應用的背景之下,技術合作的廣度也在前所未有地擴展,這種跨行業、跨領域的廣度合作將越多越多、越來越緊密。
巴黎航展上另一則備受關注的合作,被部分媒體報道為“東部擴張”,則指的是德國eVTOL廠商“百合”在中國業務拓展,宣布與中國深圳市寶安區人民政府簽訂合作備忘錄,在寶安區建立中國總部,為大灣區提供飛機銷售、售后服務以及技術支持,拓展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業務。
“百合”已經與深圳市低空運營服務企業東部通航簽訂合作伙伴協議,后者將在大灣區開始“百合”飛機機隊運營。
而對于這項合作的中外報道中,尤為突出的關鍵詞是“粵港澳大灣區”與“發展低空經濟”,而且,“百合”公司對中國eVTOL市場給出的預計是市場份額將高達25%。